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老子
释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相传为春秋末期老子所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现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思想。通行本为三国魏王弼注本,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称。《老子》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除对后世的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逻辑学产生重大影响外,还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养生、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因其还涉及军事和兵法,被说成是兵书。道教则奉《老子》为主要经典,称为《道德真经》,并赋予各种宗教性质的解释,作为宣传道教的依据。《老子》曾有不同的传本。唐傅奕根据当时所见的《老子》古本,校定为《老子古本篇》,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老子》古本的面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之前,为现存最古的《老子》完整的抄本。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年代约在战国中期,比帛书更古,但均系摘抄,内容不相重复。丙组竹简还附有《太一生水》,是对《老子》的解说引申。主要注释有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三国魏王弼《老子注》、明焦竑《老子翼》、清魏源《老子本义》、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朱谦之《老子校释》等。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后退隐。其学重“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要求回复原始社会的淳朴生活,故反对一切文化学术和高谈文化学术的“圣人”,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由此对文采、音乐和其他艺术持否定态度,以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十二章》);对言辞辩说也予贬斥,以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然其所论多“正言若反”,极富辩证机趣。故诸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二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四十五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等命题,均隐涵可资益文艺创作的深刻哲理。亦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重大影响。今本《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记载其哲学观点,然是否为其亲作,历来有争论。生平事迹见《史记》卷六三。
老子①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聃。又说即老莱子或周太史儋。道家创始人。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现存《老子》一书,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万恶皆始于“有为”,欲使社会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称为“无”或“虚无”。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然最终又主张消解矛盾,复归于“虚静”。对其思想之评价,学术界颇不一致。或谓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或谓其反映“公社农民”之情绪;或认为其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或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均承认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②即“道德经”。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记载:“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周衰,西出函谷关,退隐。先秦古籍多称老聃。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著作有《老子》。今本《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有争论,但一般认为,其基本部分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道是万物的主宰,“道者,万物之奥(主)”(《老子·六十二章》)。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根源,“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四章》)。宇宙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无即道。道本身既是永恒存在的,不随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因外力的作用而改变其性质,又是在周而复始地运动而不止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永恒存在而又不能直接感知。但“道法自然”,它对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有客观自然规律的含义。一说“道”即“物”。“有物混成”(《老子·二十五章》),“其中有精”(《老子·二十一章》),“朴散则为器”(《老子·二十八章》),道中包含着原始状态的细微物质。老子学说中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识到万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动之中,“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需要有一定量的积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又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事物都含有相互对立的两面。还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强调对立面之间的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把万事万物无不向对立面转化归结为“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但忽视了对立面转化的客观条件,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从无到有,最终又都“复归于无极”(《老子·二十八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十六章》),陷入循环论。还主张贵柔、守雌,“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二十八章》),反对刚强和进取。提出“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在认识论上,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认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意识到语言概念和感性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局限。但主张“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彻底排除感性经验,不用语言概念,通过“涤除玄览”(《老子·十章》),即清除内心杂念和“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的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提出“绝圣弃智”,取消知识和工技,无知无欲,回复到婴孩般的浑噩状态中去。在逻辑上提出“无名”论,“道常无名……始制有名”(《老子·三十二章》)。把名实关系分成两个领域来考察,认为一般事物可以用语言概念来表达,这是“有名”,“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而万物的总根源“道”则不能用语言概念来表达,这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同上)。在言辩问题上提出“正言若反”(《老子·七十八章》)的命题。认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接触到人的辩证思维法则。最早用道取代鬼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六十章》),有无神论倾向。在政治上,抨击当时的统治者,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但主张“不争”和安于命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十九章》)的愚民政策与“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的君人南面之术。对儒家“举贤才”的主张持批判态度,“不尚贤,使民不争”(《老子·三章》)。认为世间争乱的根源在于人为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既反对法家的法治,也反对儒家的礼治,认为“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主张“无为而治”。军事思想上以兵为“不祥之器”(《老子·三十章》),“不得已而用之”(同上);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还提出“善战者不怒”(《老子·六十八章》)、“抗兵相加哀声胜”(《老子·六十九章》)等观点。历史观上,主张复古,“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十四章》)。要求回复到“结绳而用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中去。在美学上,主张美和丑相互比较而存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老子·二章》)。从承认美丑的相对性,进而否定其差别和审美活动,“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老子·二十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但他提出的道、气、象、实、虚、味、妙、虚静、玄览、自然等范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在伦理学上反对标榜仁义忠孝,“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认为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认为“无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老子·三十八章》)。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美学、逻辑学、伦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各种哲学派别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阐发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之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历代统治阶级又封他“太上玄元皇帝”、“混元上德皇帝”等称号。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6: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