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内阁 |
释义 | 内阁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然实现了“乾纲独断”,却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从翰林院等文斡机关中选调官员加以殿阁大学士衔,为皇帝顾问。成祖时,选调翰林院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因文渊阁在内廷,故称“内阁”。内阁大学士官秩一般不过五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职权仅遵命办事而已,是皇帝的一个机要秘书机构。仁宗以后,以六部尚书中一些人入阁兼领大学士衔,并成为制度,内阁专任批答奏章,职权渐趋显重。英宗时,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皆四朝元老,执掌“票拟批答”,于是六部只能承奉意旨办事。世宗时,朝位班次,内阁列在六部之上。因明代定制不设丞相,内阁大学士只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代沿置,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名额不定,满汉各半。其职权仅票拟诏旨。内外大臣奏折,由皇帝亲自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丧失实权,只有虚名。清末实行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
![]() ![]() ![]() 内阁官署名。(1)三国魏秘书署别称。(2)明清时综理国家政务最高行政机构。明初为加强君主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度。十五年,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官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不预政务。成祖即位后,秋七月(一说九月)特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入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位在午门之内以东,文华殿之南,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于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署,不得专制有司,诸司章奏也不通过内阁。入阁诸臣谓之入阁办事,后渐升至学士或大学士。洪熙时,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其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敕房和西诰敕房,由中书官掌书办文书,为内阁属吏,阁制始备。代言拟旨之责,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位班次皆列六卿之上。职掌为起草诏令、票拟批答。嘉靖至万历初,首辅以相体自尊,独专票拟。是时阁权至重,六部如属吏,不过奉行而已。从正统以来,皇帝往往不亲政事,阁票入内,例由司礼监承旨批复,内阁之权,多为宦官所制。隆庆、万历间,阁臣相构,时与司礼太监相结,以为助力。天启时,魏忠贤擅政,以内阁为羽翼,内外大权一归宦寺。崇祯时,令改阁臣会推为枚卜,以防臣下结党。十七年中五十人入阁,君臣猜忌,补国无方,亡局已定。清于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仿明旧制,将原设之内三院改为内阁,定为正五品衙门,分立翰林院。十八年六月,罢内阁,复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八月,仍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并加殿阁衔,初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后将中和殿大学士改为体仁阁大学士,始成三殿三阁定制。清廷为执政之府,大学士位列百僚之首,赞襄庶政,奉宣纶音,办理疏章,厘治宪典。协办大学士佐之,并掌修实录、史志,充总裁官,经筵充领讲官,会试充主考官,殿试充读卷官等。内阁之下设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处、饭银处、副本库、批本处等。其属官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读、典籍、中书等。职官总数达二百八十八人,以其职分隶于各处、房。清代例开或特开之修书各馆,如实录馆、三礼馆、三通馆等,亦由内阁兼管。名义上为国家最高官署,但实际上不再具备明内阁的中枢地位。清初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裁决军国机要。康熙时又以南书房草拟诏旨,内阁渐成处理例行政务及发布文告机构。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的职权更轻。宣统三年(1911)四月,改设责任内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