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阴阳五行说
释义 阴阳五行说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合流。原为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自然观。阴阳说把阴阳看作两种互相消长的对立力量,用以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西周末年,伯阳父以之解释地震,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另有史伯提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的论断。春秋时史墨提出“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从中引申出对立发展观念,认为自然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与社会历史上政权更替都具有必然性。古代阴阳与五行学说虽与“先王”观念有联系,但广泛影响了医学、天文学等学科,对科学发展起了一定作用。战国中期一些学者将其神秘化,产生“舍人事而任鬼神”的阴阳五行家。《管子》书中收录的《四时》、《五行》两篇在用阴阳五行学说说明自然现象的同时,还试图将其作为政治设施和道德律令的依据,由此产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成为向唯心主义阴阳五行学说的过渡形态。阴阳五行家主要代表邹衍进而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力量支配,提出五德终始说,宣扬历史循环论。西汉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汉书·董仲舒传》),使其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封建的正宗神学。认为阴阳五行运转生克是天的意志。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刑。天意“大德而小刑”,故“阳尊而阴卑”(《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赋予阴阳五行以封建道德意义,谓“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春秋繁露·基义》),并以阴阳五行说作为巫术的依据。其间,道家亦吸收阴阳五行说,后来成为道教理论的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说中国古代阴阳和五行两说的合流。以“术数”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燕齐方士。《管子》称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又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将阴阳和“五行”、“五方”、“四时”相配合,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为初始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战国末期阴阳家驺衍创“五德终始”论,“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把朝代更迭和阴阳消息、五行生克、五德终始进行牵强比附,以阴阳五行言人之历史,发展成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吕氏春秋》则用阴阳五行说的基本观点讲音律和历数,进而推测天体运行、万物生长和历史的演变,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附会的臆测。西汉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用儒家思想阐发阴阳五行说,认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以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起源和万物生成。又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举贤良对策一》),称“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赋阴阳、五行予道德的属性,进而提出“人副天数”:“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以天道运行、四时次序附会社会秩序,构制“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体系,开汉代谶纬神学之先河。阴阳五行说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北宋周敦颐创“太极”说,称“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太极本无极”,确立了以太极阴阳为主要观念的宇宙论,为朱熹哲学体系提供了基本思维格局。王安石用阴阳二气的运行说明五行“皆各有耦”,“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穷”。清戴震肯定“阴阳五行,道之实体”,说:“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有阴阳也”(《孟子字义疏证·天道》),对阴阳五行说作了唯物主义的阐发。

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万物构造学说,它把所有物质现实中复杂多端的形态,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东种、并用阴、阳两气的变化,来解释所有事物的变化。阴阳五行学说起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代,它已发展成一个思想体系,产生了阴阳五行家。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把事物归纳五行的属性所派生,如《尚书·洪范篇》把咸、苦、酸、辛、甘等五味,分别归结为从水、火、木、金、土等五大原素中产生。这种认识虽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但却显得十分幼稚和缺乏说服力,因此阴阳五行学说与先秦时期其他学术思想相比,显得粗糙了一些。它的立足点虽在于要解释自然,可总免不了有牵强附会的缺点。
相关词:
  • 秦始皇对阴阳五行说的利用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