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 |
释义 |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现代周予同著。1941年2月发表于《学林》第四期。该书以政治、文化、学术等为背景探讨中国的史学变迁。作者把中国史学的演变分为四期:萌芽期、产生期、发展期、转变期,前三期称为旧史学,第四期称为新史学,认为新史学可分为史观派和史料派。作者认为新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是,当时士大夫们把明亡清兴的原因归罪于王学(王阳明一派)的空疏,所以清初的学术思想界共同的一点就是对“王学的反动”,即“消极的修正‘王学’,积极的提倡民族思想”。主要分为三派:以颜元为代表的主张实践,反对冥想与诵读的“由行而知派”;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主张以文字训诂治经学,以经学矫正理学,上达于孔子之道,以挽救民族衰亡的吴中派;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主张以史学充实理学,补救王学的空疏,而同时借史学以提倡民族主义,保存晚明文献,以寄其反清复汉热望的浙东派。就对王学的修正而言,“颜元是左翼,顾炎武是中军,而黄宗羲是右翼”。作者认为追溯现代新史学的渊源,“第一须追念黄宗羲”。就新史学产生的政治背景而论,作者认为,康、雍、乾三朝统治政策的成功及对士大夫们威逼利诱政策的成功,一般的考证学者与其说是“治经”,不如说是“考史”。而到清朝末年,士大夫们重新鼓起“经世”的热情,代表人物是章炳麟与康有为。关于新史学的文化渊源,作者认为主要是起于乾、嘉而发展于清末的今文学派。尤其是康有为,他的《孔子改制考》一书是经今文学给予史学以转变动力的重要著作。直接受经今文学的启示,而使中国史学开始转变的是梁启超、夏曾佑和崔适,而使中国史学完全脱离经学的羁绊并独立的是胡適。该书还对疑古派、考古派、释古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进行了评析。收入《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改名《周予同经学史论》)。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