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侨置郡县
释义

侨置郡县 

从八王之乱到西晋灭亡,中原地区有八十万人南迁。南迁人口,多以宗族或乡里关系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时称之为“侨人”。东晋朝廷为控制侨人,维护南迁的世族地主利益,遂在侨人居住集中地区设置与侨人籍贯同名的州、郡、县及其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刘裕北伐收复青州(治今山东益都)、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后,在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以示和侨置州、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取消“北”字,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东晋初年,设置侨州、郡、县,规定侨人可免除赋役,因之吸引北人南迁。后因土断政策的实行,多数侨置郡县或合并或取消,数量减少。隋朝统一南北后,侨置郡县全部废除。

侨置郡县 

东晋、南朝时在其管辖地区内以北方地名设立的郡县,或称“侨州郡县”。自西晋末永嘉年间(307—313)至南朝宋,北方士族、百姓为避战乱或不堪少数民族统治,多随主、随族南迁江东。其往往散居,无有定籍,称为“侨人”。东晋政权得力于南北士族,为了保持北方士族特权,同时南朝士族利益又不受侵害,故在长江南北及梁、益通路设置郡县安置侨人,保留其原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复。大兴三年(320),晋元帝司马睿侨立怀德县及琅邪郡,安置随其渡江的琅邪一个余户。“是时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入,相帅过江,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晋书·地理志》)元帝时始置侨郡县,然较有节制。后愈多,仅常州一带就有十五、六个郡、六十余县。时常改属,紊乱无纪,名实俱违,“一郡分成四五,一县割成两三”、“昨属荆豫,今隶司、兖”、“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如此则不利于户籍管理,政府赋役难以征收,而士族又广占田园,自实行土断后,侨居江南的士民编入当地户籍,侨置郡县渐减。隋朝统一后,侨置郡县完全废除。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9: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