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伦理本位
释义 伦理本位现代梁漱溟用语。用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特征。初见于20世纪30年代所撰《中国地方之自治问题》:“中国的旧精神是崇尚情义时,社会的组织构造是伦理本位的。”以后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又作发挥,认为人类社会不外乎分家族和团体两种生活方式,而西洋人偏重于集团生活,中国人则偏重于家族生活;西洋人的集团生活产生了“个人本位的社会”与“社会本位的社会”,自中古到近代直至现代,其道德伦理“始终就在团体与个人这两端”,故“不合于人类普遍要求”,至今未找到正确出路。唯中国古圣孔子,最早“看出人类真切美善底感情,发端在家庭,培养在家庭”,并依据“家庭伦理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又由于儒家“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设为礼乐揖让的涵养理性”,故能“取决于家庭之结构,以制作社会之结构”。中国的伦理本位表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各个方面,五四时期称中国社会“家族本位”不恰当,应当说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之伦理旨在人与人的关系“互以对方为重”,可以说“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所以就避免了西洋社会随处可见的“人与人相对之势”和社会秩序的动荡,使人生“各种关系之无缺憾”,是至美至好,普遍适用的理想社会。据此断言中国封建制度自秦汉后解体,遂成为伦理社会,使“中国政府与其人民之间,乃无由形式相抗衡的形势”。以此作为其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根据和蓝图。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3: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