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会通 |
释义 | 会通中国传统史学观察历史的一种哲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指将搜集到的各种史料文献作融会贯通的理解,包括对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纵向)和各个方面(横向)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以求得对历史整体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司马迁在中国史学上明确提出会通的思想并将之付诸《史记》的撰述。他提出“通古今之变”,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史记·太史公自序》)由于司马迁以后的正史撰述是断代王朝史,会通思想在史学上相当长时期没有得到实行。南宋郑樵在总结唐宋时期通史撰述的基础上,对“会通”作了深刻阐述,说:“百川异趋,必会于海,然后九州无浸淫之患。万国殊途,必通诸夏,然后八荒无壅滞之忧。会通之义大矣哉!”“(孔子)总天下诗书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贯二帝三王为一家,然后能极古今变。”(《通志·总序》)又说:“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夹漈遗稿·上宰相书》)郑樵的会通观包含着必须将对历史作纵向和横向的考察研究结合起来的思想。从纵向说,就是“极古今之变”,以通古今之道;从横向说,就是总天下诗书会于一手,以“同天下之文”。清章学诚对会通思想作了总结。《释通》篇提出通史之修有“六便”和“二长”,并对唐宋以来的会通史著分别作了评述。他盛赞郑樵的“会通之义”及其《通志》,说:“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见于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文史通义·申郑》)并提出通史是“体圆而用神”,视通史为史著撰述的最高准则和境界。“会通”是中国文化的“通变”精神在史学上的体现,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