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伍非百 |
释义 | 伍非百(1890—1965)现代学者。初名程骥。四川蓬安人。曾学于合川县实业学校。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四川省第一届议会议员。参加过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1926年后历任成都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回南充创办西山书院及川北文学院,并任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国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川北行署委员兼川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府委员、省立图书馆馆长。1957年起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对先秦名学有精深的研究。作《中国古名家言》,认为名家“就是专门研究与这个‘名’有关的学术问题”,在当时“最流行、最显著的是‘名法’、‘名理’、‘名辩’三派”。名法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申不害、商鞅;名理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辩论“天地之终始”、“风雨雷霆之故”、“有穷、无穷”、“坚白、无厚”等问题的辩者,他们是“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理论家”;名辩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龙。指出名家与形名家乃异名同实之称,并非形名家之外另有一名家。名学“始于邓析,成于别墨,盛于庄周、惠施、公孙龙及荀卿,前后历二百年”,与“印度的‘因明’,希腊的‘逻辑’,鼎立为三。其时代亦略相当”。认为秦以后名家亡绝的最大原因在于政治,“因为名家综核名实,观察太精密,议论太锋锐,虚则虚,实则实,真真伪伪,丝毫不容假借。专制皇帝最怕他们明辨是非,揭露本质,动摇人心。”推崇荀子,认为“他最大的成就,是把从邓析、孔子以来发展的由正名而析辞而立说而明辨的过程,明白清楚地指出为‘名’、‘辞’、‘说’、‘辩’四级”;其《正名》篇是“战国名家发展到最高阶段的结论”。认为名家两百年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墨经》是其“正”,《公孙龙子》是其“反”,庄子《齐物论》、荀子《正名》是其“合”,“《齐物论》为破坏性的合,《正名》为建设性的合”。主要著作还有《墨子大义述》、《东维子文集校注》、《铁崖古乐府校注》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