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仰韶文化
释义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和甘肃东部、内蒙古南部、湖北西北部一带。因遗物中最有特点的器物是彩陶器,故过去又称作“彩陶文化”。彩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质地细腻,表面磨光,常用黑或红色画上各种纹饰和图案,有的还涂一层白或红的陶衣。纹饰除有部分鱼、鸟、蛙和人面形以及少量植物的象生类花纹外,多数是粗细条纹、方格纹、圆点和三角涡纹等几何图形。在有的彩陶钵口沿上,还发现有各种刻划符号,有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或与文字有关。常见陶器多为手制,晚期出现个别轮制的,器种有炊煮用的釜、鼎、甑、灶,汲水用的尖底瓶、细颈壶,饮食用的碗、钵、杯、豆,盛储用的盆、瓮、罐等。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和骨器,常见有铲、斧、刀、镞、锥、渔具、纺轮等。装饰品有骨珠、骨簪、陶环、石环、兽牙、穿孔蚌片等。仰韶文化的人们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畜牧、渔猎和采集为辅的定居生活。每个村落约有几十座房子,有方形或圆形的、地穴式和平地起建的等不同形式。主要农作物是粟。家畜主要有猪和狗。墓葬早期多为集体合葬和二次葬,常见的有成年男、女、小孩合葬,成年男性合葬,成年女性合葬,成年女性与小孩合葬等情况。男女无一定比例,每葬人数不等,一般在五至六人,多的几十人。晚期只见单人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俯身少见,个别屈肢。小孩除与大人合葬外,多装入陶瓮,埋在住处或附近。随葬品,早期一般是少量生活用陶器、装饰品、生产工具和武器。男性多箭镞,女性多装饰品和蚌刀。晚期各墓随葬品的质量和数量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别,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故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仰韶文化,可分为半坡、庙底沟和西王村三个类型;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的仰韶文化,可分为后冈和大司空两个类型。仰韶文化的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晚期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郑州西山还发现了仰韶晚期的城址。

仰韶文化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也称“彩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仰韶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数量;骨器很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沙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并饲养猪、狗等家畜,其社会发阶段,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实行的是一种族外群婚和对偶婚的婚姻制度。这个时期的遗物常有彩陶,所以又称“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包括不同时代的各种类型,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4: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