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令狐楚 |
释义 | 令狐楚(766—837)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字壳士。先世为敦煌大族,令狐德棻之后。儒学世家,长于诗赋,自号白云孺子。贞元进士。初为太原府从事。长于笺奏,颇受德宗称赞。历官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元和九年(814),皇甫镈荐为翰林学士,进中书舍人。十四年,擢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穆宗时,为门下侍郎。及镈以罪贬,亦贬衡州刺史。敬宗时,依权臣李逢吉,为河南尹,寻授宣武军节度使。善抚军,除酷法,以余财治廨舍,军民称之。文宗时,授郓州刺史、天平军节度使。复改河东节度使,所至赈济旱灾,人无流徙,抚绥有方,军民安之。太和九年(835),转太常卿、尚书左仆射。甘露之变后,常言王涯等罪状不实,宦官仇士良等不悦,文宗本欲用为相,因故改任盐铁转运使。曾奏罢王涯所行的茶叶官种官卖法。开成元年(836),以权在宦官,上疏乞解使务,以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卒于镇。殁前嘱诸子勿请谥号、鼓吹,勿请高官作碑铭。著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已佚。《全唐文》存文一百四十二篇,《全唐诗》存诗一卷。又有所辑《唐御览诗》(亦名《唐歌诗》、《选进集》、《元和御览诗》)一卷。 令狐楚(766或768—837)唐文学家。字殼士,别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为桂州、太原从事。宪宗元和初,拜右拾遗,历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迁河阳怀州节度使。十四年(819)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贬衡州刺史。敬宗时,为宣武节度使。文宗时,累官尚书左仆射。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才思俊丽,能文工诗,与刘禹锡、白居易等唱和甚多。尤擅骈文,李商隐四六文即其所授。《新唐书》本传称其“于笺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五卷。另选编《御览诗》。生平事迹见《刘禹锡集》卷一九《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旧唐书》卷一七二、《新唐书》卷一六六。 令狐楚 766—837唐朝大臣、文学家。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贞元七年(782)登进士第,初为太原府从事,自掌书记升至节度判官。德宗喜好文才,每视太原奏章,必能分辨出他的手笔,屡次称赞。太原节度使郑儋暴死,未及安排后事,军中慌恐,将会发生骚乱。诸将逼他撰写遗表,在白刃威逼下,他面不改色,一挥而就,读示三军,无不感泣,军情乃安。自此,愈发出名。召授右拾遗。宪宗时,累升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其为文,每一篇成,人皆传诵,宪宗亦自闻其名,召为翰林学士,进中书舍人。不久出为华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经皇甫镈举荐入朝,升为宰相。次年,穆宗即位,天下怒皇甫镈之奸邪,他因镈而官至相位,遂贬为宣歙观察使,再贬衡州刺史。敬宗即位,任他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后历任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节度使,吏部尚书,拜尚书左仆射,封彭阳郡公。官终山南西道节度使。开成二年(837),卒。临终前,召门人李商隐代为遗书。楚外表庄重,似不可犯,内心宽厚,待人有礼,身居要职,恪守节操。他能诗善文,《旧唐书》载有文集100卷,均已不存。《全唐文》存录其文6卷,其《宪宗哀册文》,文情并茂,为人所重。《全唐诗》存录其诗59首,其中《少年行》、《塞下曲》、《从军词》较为著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