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令、引、近、慢 |
释义 | 令、引、近、慢词调体制。“令”,又称小令、令曲。唐宋文人多在酒宴上即席填词,以小调作酒令,遂称小令。一般篇幅较为短小,字数最少者《十六字令》仅十六字,也有篇幅较长者,如《六么令》为九十六字。与“引”、“近”、“慢”之差异主要为音乐节奏不同,而非字数多少。明嘉靖年间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按字数多少为标准,将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以五十八字内为小令,实无根据,但沿用已久。唐五代文人词多为小令,且多不加“令”字,而唐人称物之小者为“子”,故曲名加“子”者大都为令曲,如《甘州子》、《八拍子》、《渔歌子》等。也有唐五代时不加“令”字或“子”字,而在宋代加上“令”字者,如《浪淘沙令》即《浪淘沙》,《雨中花令》即《雨中花》等。但宋人在其著述中提及词调时则往往省略“令”、“慢”等字。“引”,本为古乐曲名称,马融《长笛赋》称“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后以为乐府诗名,又取作词调名称。唐宋大曲中有“引歌”,在大曲首段序之后,属大曲前面部分,似有引入正文之意,词中之“引”即截取大曲中前段部分之某遍制成,如《翠华引》、《清波引》、《柘枝引》等。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亦称为“引”,如《千秋岁引》系据《千秋岁》旧曲展引而成。清人毛先舒以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引”、“近”则近于中调。“近”,以旧有曲调另翻新腔,又称近拍,如《隔浦莲近》似即依《隔浦莲》旧曲翻新而成。近词中最短为《好事近》,四十五字,最长为《剑器近》,九十六字。“慢”,即所配合之曲调为节奏舒缓之慢曲,与急曲子相对。字句多较长,韵脚较稀疏,演唱亦较难。词调中“慢”字往往可省去,如《长亭怨慢》可省作《长亭怨》,《倦寻芳慢》可省作《倦寻芳》,但如有同名令词流行时则不可省。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