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今文经学
释义 今文经学汉代经学派别之一。战国以来,儒家经典多口耳相传。西汉初,始以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定,称为“今文经”。汉代今文经,《诗》有鲁、齐、韩三家,《书》有欧阳氏、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礼》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普三家,《易》有施氏(雠)、孟氏(喜)、梁丘氏(贺)、京氏(房)四家,《春秋》有《公羊传》和《谷梁传》,《公羊》有严氏(彭祖)、颜氏(安乐)二家。今文经经师注重阐发“大义”,“通经致用”。董仲舒习《公羊春秋》,强调大一统,提倡正名分,尊君抑臣等思想,因而特别受到汉武帝的重视。西汉晚期,今文经渐与谶纬合流。东汉光武帝力倡谶纬,今文经学者的解释更加谶纬化。至东汉晚期,一些著名经学家如马融、郑玄等多兼习今、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遂趋于混合。清代考据学派兴起,渐由古文经学之研究而推及于今文经学,勾沉辑逸,重视两汉师法源流。常州学派崛起,《春秋公羊传》再兴。清末康有为以今文经学家干预政治,用公羊学说为变法理论根据,民间则由皮锡瑞、廖平等经师以今文经学授徒,与古文经学家章太炎、刘师培等论战,民国初年北京大学仍由今文经学家崔适授《春秋公羊学》。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流派。与“古文经学”相对。始起于西汉初。所据经典,大都没有先秦旧本,而由战国时学者师徒父子口头传授,至汉代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著于竹帛”而成。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书写的字体不同,字句、篇章、解释,以及对古代的制度、人物的评价也有出入。今文经学家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作托古改制的手段,立万世不易之法,故为经学的始祖。其实际开创者为西汉董仲舒,集大成者是东汉何休,何所撰《春秋公羊解诂》,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出于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今文经学着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为封建的“大一统”作论证,故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西汉武帝用公孙弘议,设五经博士,又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表彰今文经籍,今文经学遂大盛。西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逐渐兴起,今文经学因拘于师承家法,流于繁琐和诞妄,故渐衰,东汉初,光武帝改变王莽的政治措施,曾恢复设立今文十四博士,但不久即废去。东汉末年,郑学的兴起,使经学上的今文、古文之争趋于平和。清代中叶以后,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突出,以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常州学派继承今文经学的传统,发挥春秋公羊学,议论世事,干预时政,推动了今文经学的复兴。后经廖平至康有为,今文经学则成为近代变法维新运动的重要理论根据。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