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贵州苗民起义 |
释义 | 贵州苗民起义清末贵州东南苗族农民起义。道光二十七年(1847)石观保率众起事,进攻永绥。三十年后,黄平、台拱(今台江)、天柱等县苗民不断起义。咸丰元年(1851),高禾在台拱发动抗粮斗争。四年,斋教领袖杨元保、杨龙喜聚众抗捐起义。五年,张秀眉在台拱起义,聚众数十万,占领黔东南地区,成为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的主力。设立官职,收回屯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苛捐杂税,注意开展贸易,深得群众拥护。同治六年(1867),清政府派席宝田部湘军、唐炯部川军、张文德部黔军进行镇压。起义军顽强抗击。八年相继在黄平黄飘、都匀羊安大败清军。次年清军反扑,台拱等地先后失陷。十一年张秀眉兵败被俘,余部次年败灭。贵州苗民起义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苗族人民举行的一次反清起义。贵州是苗族聚居地区,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但仍是“土流并存”的局面。在清朝官吏、汉族地主和苗民土司的压迫和剥削下,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后,贵州官吏借“抽厘助饷”为名,对苗民进行残酷的掠夺,终于迫使苗族人民奋起反抗。1855年4月30日,张秀眉和包大度、李鸿基等人在台拱首举义旗,宣布起义,张秀眉被推为元帅。他们联合贵州清江、黄平等地苗民起义队伍,抗税拒捐,攻城略地,设立官职,没收清军“屯田”和地主土地分给农民。1858年,众至数十万,席卷黔东南。1868年春,进军湘西,在会同、洪江大破清军。后转回黔东南。1869年,在黄飘、羊安又两次大败清军歼敌二万人,毙提督荣维善等。由于太平天国、捻军相继失败,此后,清军从湘、桂、川等省不断增兵,形势急剧恶化。1870年10月,台拱失陷,苗军退守凯里。1871年5月,湘军将领席宝田又对苗族起义军的最后根据地——凯里发动进攻,加之粮食断绝,张秀眉被迫率起义军弃城退守雷公山。1872年3月,再退乌鸦坡。最后经过激战,将领包大度战死,张秀眉等被俘在长沙就义。余部由李洪基率领坚持战斗到1874年。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