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藩镇割据 |
释义 | 藩镇割据唐政府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期,任用仆固怀恩为大将。仆固怀恩为养寇固位,表请众多安史降将为本处节度使。安史乱后,唐中央政权力量削弱,不得已而对地方势力姑息迁就,魏博(治今河北大名东北)、成德(治今河北正定)、卢龙(治今北京)三镇节度使遂分授安史旧将。他们于所辖地区扩充军队,自署文武将吏,贡赋不入朝廷。节度使之职,父子相继,或由部将承袭,中央不能干涉。他们称雄一方,形成割据势力。史称藩镇割据。其后,山东、江淮之间亦多仿效。最多时达四十有余。其中势力较大者,除河朔三镇之外,尚有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宣武镇(治汴州,今河南开封)、沧景镇(治潞州,今山西长治)等。各藩镇对境内人民实行残暴统治,藩镇之间或相互攻战,或联合反唐。此种情况贯穿于整个唐代后期。唐王朝虽屡次力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将近两个世纪。直到北宋之初,赵匡胤解除藩镇兵权,藩镇割据局面方告结束。 ![]() ![]() ![]() ![]()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王朝更加衰弱,从而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那些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都想拥兵自重,有意保存安史余部,作为向唐王朝讨价还价的资本。当史朝义从邺城(今河南安阳)败退时,唐朝命令铁勒族人仆固怀恩、仆固场父子率兵追击时,怀恩父子为了固位,就接受了安史部下的许多大将投降,并表请这些降将就地担任本处节度使。《新唐书·仆固怀恩传》:“怀恩自见功高,且贼平则势轻,不能固宠,乃悉请裂河北分大镇以授之,潜结其心以为助,嵩等卒据以为患云。”唐代宗李豫继承了唐玄宗、肃宗的腐败政治,重用宦官苟且偷安,既害怕人民的反抗,又遭吐蕃的进逼,更无力消灭安史余部,收缴军事将领的兵权,只好接受安史余部名义上的归降。这些节度使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河朔三镇的割据。其节度使职位,往往是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所袭。此后,山东、江淮之间的节度使也多为仿效,列镇相望。九世纪初叶,藩镇约有四十几个,形成“天下尽裂于方镇”的局面。藩镇之间为了扩充地盘又不断进行战争,或联合反唐。唐廷虽屡图削弱,但无力根除,只好听之任之。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曾一度平定藩镇,使听命于中央,但由于割据势力并未根本消灭,不久又纷起叛乱。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将近两个世纪。人民惨遭兵祸,社会动荡不安,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参见“节度使条”。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