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
释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现代以《新青年》为中心的反对封建传统、宣传民主和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和道德革命的文化思想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改名《新青年》创刊,标志运动的兴起。针对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的尊孔复辟及“国体虽变而纲常未变”的现实,一批激进民主主义者认为“法律上之不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此三者为欧美文明进化之根本原因”(见陈独秀《袁世凯复活》)。进而提出“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当时亦称“人权”)和“科学”(“赛先生”Science)两大口号,认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其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適、吴虞分别发表《宪法与孔教》、《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狂人日记》等大量文章,分析与驳斥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儒家学说。陈独秀认为,孔子之道和封建的三纲学说,是“制造专制帝王”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把它们“洗刷得干干净净”,“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旧思想与国体问题》)。还说:“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吾人之最后觉悟》)李大钊针对当时尊孔复古思潮说:“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与宪法》)孔子学说,“已不适于今日之时代精神”,并表示为了确立新道德,必须“加以人为之力”,使其迅速崩溃,“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同上)。吴虞对儒学的攻击更为猛烈,他指出“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流毒天下,“不减洪水猛兽”(《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严斥儒家“仁义道德”为“吃人”的教条,被胡適赞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文录·序》)。提倡白话文和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基本内容。“要拥护那德先生(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本志〈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早在清末就从事于文学活动,“五四”前后他又不断介绍西方文艺思想,介绍欧洲的文艺作品。他认为中国文学必须改革,说:“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之时代,今后当趋向现实主义。文章以记事为重,绘画以写生为重,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风。”(《答张永言》)并主张文学要反映“国民精神”;文学家要“以思想左右”时代。李大钊也于1916年发出掀起新文艺运动的呼声,说:“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之先声”(《“晨钟”之使命》)。1917年1月胡適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语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要“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胡適、陈独秀的主张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热烈响应。钱玄同指责专门拟古的骈文、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并认为旧文学和八股文“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因此,“对于那些腐朽的旧文学,应该极端驱除,淘汰净尽。才能使新基础巩固”(《尝试集·序》)。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行了文学革命的实践,开创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道路。他还写了许多杂文,表示了对旧社会旧事物的愤怒,对人民的炽热感情,具有很强的战斗性。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聘请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物前往任教,使当时的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产生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杂志和报纸副刊,如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国民》、《新潮》,《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等;还先后形成了众多的社团,如武昌的互助社,湖南的新民学会,北京的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少年中国学会,天津的觉悟社,南昌的改造社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遭到维护传统、主张复古的文人学士的反对。如林纾指责新文化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并用小说攻击新文化运动中涌现的主要人物。刘师培、黄侃等成立国故社,创办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的《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等相对抗,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自由,以攘夺为责任”。辜鸿铭著《春秋大义》,公开提倡尊孔,认为“至醇至圣之孔夫子”指出了世界“达于高洁、深玄、礼让、幸福之唯一可能之道”。杜亚泉作为当时的名刊《东方杂志》的主编,发表众多文章,主张中西新旧文化的调和,认为中西文化分别为“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各有价值,亦各有偏弊,“抱合调和,为势所必至”(《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强调“进步过骤,则不免流于危险,当以保守主义维持之;保守过甚,则不免流于退弱,当以进步主义调和之”(《政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各种思想流派的自由争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16号登载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1919年5月5日北京《晨报》副刊增设《马克思研究专栏》;1919年11月《国民》杂志2卷1号刊登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1920年8月上海出版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全文译本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流传,当时许多先进分子,也开始了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所用思想武器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范围仅限于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经过“问题与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论战,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文化的主流。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