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白朴 |
释义 | 白朴(1226—约1310后)元隩州(今山西河曲旧县)人,原名桓,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流寓河北真定(今正定)。至元十七年(1280),迁居建康(今江苏南京)。著杂剧十六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另有《天籁集》,收词作二百余首,后附散曲四十多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白朴(1226—?)元曲家。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先生。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后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华仕金为枢密判官,与元好问为中州世契。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攻汴京(今河南开封),华随哀宗出就外兵,翌年城陷,朴年七岁,母被俘离散,得好问挈以北渡,教其读书。自是不茹荤血。四年后父归,同卜居滹阳,治律赋之学,为后进之翘楚。然幼经丧乱,恒郁郁不乐,有满目山川之叹,故放浪自适。尝游燕京,与杂剧女伶天然秀有交往。元中统二年(1261),丞相史天泽荐之于朝,再三逊谢,栖迟衡门,淡泊荣利。寻弃家南游至汉江、九江、巴陵等地,其间曾北返真定、客怀州(今河南沁阳)依父执杨果。至元十七年(1280)始徙家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诸遗老诗酒优游山水间,屡游杭州、镇江、扬州等地。有欲荐之从政者,乃引嵇康《绝交书》以拒之。大德十年(1306)年八十一尚重游扬州,作《水龙吟》词。自幼与侯克中、李文蔚、史樟等相友善,后又与卢挚、胡祗遹、王恽、王博文、王思廉、王利用、奥敦周卿等相交游。著有词集《天籁集》二卷,今存。皆“清隽婉逸,意惬韵谐,可与张炎《玉田词》相匹”(《四库全书总目》)。清初杨友敬掇拾其散曲附于集后,名《摭遗》,有小令三十七,套数四;《全元散曲》亦收之。撰杂剧共十六种,今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流红叶》、《箭射双雕》二种仅各存一折曲词,其余《游月宫》、《崔护谒浆》、《高祖归庄》、《梁山伯》、《绝缨会》、《斩白蛇》、《银筝怨》、《赚兰亭》、《钱塘梦》、《凤凰船》、《阎师道赶江》十一种皆佚。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鹏搏九霄,风骨磊磈,词源滂沛”。王国维评其曲:“以唐诗喻之……仁甫似刘梦得”,“以宋词喻之,仁甫似苏东坡”。(《宋元戏曲考》)生平事迹见《录鬼簿》、《金史》卷一一四、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附有《白朴年谱》。 白朴 1226—1306以后,或1310以后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初名恒,字仁甫。后字太素,号兰谷。元隩州(今山西河曲旧县)人。父白华,官至金枢密判官,又与著名诗人元好问为至交,有文名。1232年,蒙古军围汴京,白华随哀宗出奔。次年城破,白朴失母,元好问携八岁的白朴,“昼夜抱持凡六日”,逃出城,北渡黄河,流落到聊城。数年后方与父重逢,并随之移居真定,依附于史天泽。这段灾难对白朴一生有重大影响,他“放浪形骸,期于适意”,“视荣利蔑如也”。数次谢绝史天泽等人的荐举,终生未仕。幸运的是白朴在乱世中受教于元好问,归家后又受父教,获得很高的文学修养。白华身为金朝显宦,被迫投宋降蒙,历经磨难,对白朴的人生无疑有重大影响。白朴青壮年时期,漫游大都、顺天,并南下寿春、怀州,客居九江,1280年又迁居建康(今南京)晚年返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屡次南游,大德十年(1306),他已81岁,还曾游扬州。他与著名文人胡祗遹、王恽、王博文、王思廉等人,曲家侯克中、李文蔚交往密切。作杂剧16种,现存两种《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也有传本,但有论者认为已非原作,《流红叶》、《箭射双雕》今存曲词残文其余已佚。白朴杂剧内容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主,语言明快自然,极富文采,凝炼而不拘谨,清丽而有生气,开元杂剧文采一派之先河。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白朴平生著作,大多已佚,仅存《天籁集》,收词二百余首,后附散曲四十多首。《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