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牛李党争
释义

牛李党争 

唐代穆宗到宣宗年间(公元821年-859年)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间的斗争。牛李党争起源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 的制举考试。当时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浞通过策对,痛斥时弊,语言激烈,被考官赏识而录取。但当时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为相,认为牛等矛头均有所指,于己不利,乃哭诉于宪宗。考官遂遭贬逐,牛僧孺等亦长久不得升迁。由此,牛、李结仇,各网罗朋党,相互排斥攻击。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投靠宦官的李逢吉再度为相,遂援引牛僧孺同平章事,亦为相,以阻止当时任浙西观察使的李德裕入朝。文宗时期,牛李党争发展到高潮。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被召入朝,为兵部侍郎,斐度荐其为相。但李宗闵通过宦官的支持,取得宰相的地位,排斥李德裕出朝任义成(治滑州)节度使,并援引牛僧孺再度为相。大和四年调李德裕赴更远的西川就任节度使,大和六年文宗罢免宰相牛僧孺,召还李德裕。次年李德裕为相,罢免宰相李宗闵。李德裕上台以后,亦大量援用朋党,打击牛党。牛僧孺被贬为循州(治今广东惠州东)长史。李宗闵被罢斥,出任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刺史,又贬为郴州(治今湖南郴州)司马,武宗会昌年间死于贬地郴州。宣宗年间,牛党得势,牛僧孺还朝,但不久病死。李德裕遭牛党打击,四次贬官,最后贬崖州(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而死。牛李党争乃止。两派斗争了将近四十年。牛党重科举,轻门第,对藩镇主张姑息迁就,依附于宦官。李党则重门第,轻科举,力主削弱藩镇。李德裕曾佐武宗削平泽潞刘稹,收复昭义镇,又积极防御回鹘,并助武宗灭佛等,有一定政绩。
牛李党争唐代后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旧说,宪宗元和三年(808),牛僧孺、李宗闵对策时因讥刺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而久不得升迁,双方结怨。穆宗长庆元年(821),李宗闵因其婿以关节进士及第,被贬出朝,旧史有谓翰林学士李德裕证成此事者。从此各分朋党,互相倾轧。大和三年(829),李宗闵得宦官之助为相。时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被召入朝,裴度荐以为相。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出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此后双方攻讦不休,成为朝中形同水火两大派系,史称牛李党争。五年,以维州受降事(参见“牛僧孺”),两党斗争更烈,李党所为,牛党必斥之。故李德裕虽有善政,亦收效甚微。武宗时,李德裕入朝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贬黜。宣宗时,牛派得势,李党全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于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牛僧孺还朝后亦病死。两大派互相倾轧近四十年。据近人研究,认为旧史所叙事实谬误颇多。元和三年对策讥弹的权贵指宦官,有与僧孺、宗闵同时以对策被排斥之皇甫湜策文为证。长庆元年李宗闵被贬事,李德裕并未介入,证成此事者为元稹。并认为,牛李党争的开始,最早只能从大和四年李宗闵引牛僧孺同相起算。从该年至大中初元不过十七八年,旧史称四十年亦误。错误在于传世资料多出牛党之手所致。

牛李党争 

唐穆宗(821—824)至唐宣宗(847—859)这四十年中,朝官中形成两个帮派系统。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另一派以李德裕为首。他们交替为宰相,互相排挤和倾压。牛党上台,排挤李党,罢斥为外官;李党上台,同样罢斥牛党,调为外官。牛、李各自形成一个集团。因此,一方执政,另一方的一大批人则被罢斥或外调。所谓帮派之争、朋党之争,其特点是,不论某官政绩如何,只看某官属何帮派。故朋党之争、非政见之争,实为排斥异己。据史载,李德裕任相,其政绩优于牛李(宗闵)。设李德裕能不排斥异己(牛党),则其政绩之可称者尤多。而牛党则既无政绩可称,又排斥异己,其人其政,于此可鉴。武宗会昌四年(844),贬牛僧孺为循州(广东惠阳境)长史,流李宗闵于封州(广东封川),两年后而死。宣宗大中元年(847)贬李德裕为潮州司马、次年再贬为崖州(海南岛琼山境)司户。明年死。牛僧孺起用后,不久亦病死。牛李党争,长达四十年,成为晚唐政治痼疾之一。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0: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