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潘平格(1610—1677)明末清初慈溪(今属浙江)人,字用微。一生未仕,只当过训蒙师。为学善独立思考,早年曾学程朱与象山、阳明之学,后谓“深中其病,确知其害”,痛陈“程朱与象山、阳明之学未契孔孟”,乃自立门户,以“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作为“求仁”的学术宗旨,其中包含“天子庶人,皆是一贯”的平等观与“真心见在日用”的求实观点。攻击理学不遗余力,认为“朱子道,陆子禅”,又谓程朱后学诋陆、王,是以老攻佛,陆王后学诋程、朱,是以佛攻老。反对静坐涵养功夫,提出“为学本无功夫,力行而已矣”。著作有《求仁录》等,传本罕见。 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学者。字用微。慈溪(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一生只做过训蒙师。为学由程朱而老庄而禅学。后以为其皆不合孔孟之道,遂以“求仁”为学问主旨。认为“孔门之学以求仁为宗。仁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而发见于吾人日用平常之事者也”(《求仁录》)。批判程朱陆王,指出“朱子道,陆子禅”(见《恕谷后集·万季野小传》)。认为程朱后学诋陆王,是以老攻佛;陆王后学诋程朱,是以佛攻老。强调在“日用”中求“真心”,“学者之患,在于不知真心在日用,而别求心,故有种种弊病以各成其学术”(《求仁录》)。主张“自天子以至庶人”皆“浑然一体”的平等。有《求仁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