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流民起义 |
释义 | 流民起义西晋元康(291—299)以后,战乱、干旱、蝗灾在北方广大地区连年发生,造成严重饥荒。受灾地区的各族人民为求得生路,纷纷就食他乡。秦、雍一带饥民涌向梁、益、荆、豫等州,并州饥民迁往冀州、豫州,益州饥民又流向荆、湘,冀州饥民则迁徙兖州,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流民群体,引起了西晋统治者的不安,他们怕流民扰乱统治秩序。于是,晋统治者首先在益州逼迫流民限期离去,返回原籍。流民本不愿回去,又缺乏迁徙所须钱粮,而州郡官吏又贪得无厌,勒索和抢劫流民的财物,由此激起反抗。永康二年(301),流民推李特为首,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到二万人。益州刺史罗尚调步骑三万前去镇压,大败而回。巴蜀人民普遍支持李特,怨恨罗尚在蜀的暴行,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晋书·李特载记》)李特死后,起义军坚持斗争,最后赶走了罗尚,攻克成都,建立了政权。在益州流民正进行起义的同时,太安二年(303),还爆发了张昌领导的江夏流民起义,义军横跨荆、江、徐、扬、豫五州之境,屡败晋军,称雄一时。此后,还有王如、侯脱等领导的沔汉流民起义、杜弢领导的荆、湘流民起义。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西晋统治者,彻底瓦解了他们的统治。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