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六韬》关于治国中私欲与公义之关系的见解。《六韬·文韬·明传》:“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古以善治国者为“有道”,祸国殃民者为“无道”,道随明君而起,道遇暴君则止。而明君与暴君的差别就在于:是公义胜过私欲,还是私欲胜过公义。《六韬》认为: 公义胜过私欲,国家就强盛;私欲胜过公义,国家就危亡;恭谨胜过怠惰,国家就吉祥,怠惰胜过恭谨,国家就灭亡。所以义、欲关系的处理,绝非君主个人的好恶,而是关系国家存亡的重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