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义和团
释义 义和团①清末某些乡团的名称。咸丰同治年间,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曰义和,以“自卫身家,防匪防盗,守望相助”为宗旨。凡由士绅控制,并造册报官批准者为“官团”;凡不报官批准者为“私团”或“黑团”,屡被取缔。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饬令各州县举办团练,各地便树旗名曰义合团或义和团。及至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时,官办团练大都参加了义和团运动。②清末民间武术团体与秘密教门的混合组织。形成于光绪二十五年,由大刀会(金钟罩)、义和拳、神拳和梅花拳等民间秘密结社互相组合、发展而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基干力量。这些刀会、拳会与秘密教门虽各自更名义和团,但互不统属。是年春,山东清平县(今高唐)大刀会、直隶景州(今河北景县)大刀会改称义和团。九月,义和拳在平原森罗殿战斗中自称义和团。山东巡抚毓贤曾于是年夏将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各种名目的民间秘密宗教与武术团体遂纷纷更名义和团,以争取“合法”地位。次年京津地区也普遍建立义和团,迅速形成义和团运动高潮。各地团民多以农民、手工业者和贩夫为主,间有部分游民、兵勇和富人加入。成员多为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另有妇女组织红灯照。以团、坛(场或厂)为单位,以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的一字自立团号。其中以乾字团、坎字团人多势众,分布地区广泛。各团以老师、团首、大师兄、二师兄等为首领,无统一信仰,但“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的信条基本一致。各坛互不统属,以传帖作联络,互相配合,并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对外国侵略,打击教会势力。运动失败后,冀中义和团以“扫清灭洋”相号召,继续开展斗争。旋被清军镇压。参见“义和拳”、“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 

十九世纪末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组织。义和团源自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最初流行于山东、直隶(今河北)等地,以设坛练拳并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为号召,吸收群众参加,成员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无业游民。义和团缺乏统一的组织,其基本单位是坛口、坛场和拳厂,以某一城镇或自然村为基点,各自形成拳团单位。每坛设老师、大师兄、二师兄等名目。妇女则组织红灯照、青灯照等组织。各坛之间互不统属,有事临时相商,以传帖等方式联合行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义和拳民便把斗争的重点指向帝国主义。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鉴于义和拳等组织势力日炽,建议清政府“将拳民列诸乡团之内,听其自卫身家,守望相助”。1899年10月后,清政府在公文中也承认了义和团的名号。从此,各种民间结社相继采用义和团旗帜。最终汇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相关词:
  • 义和团运动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