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李隆基 |
释义 | 李隆基即“唐玄宗”。 李隆基(685—762)即唐玄宗,一称唐明皇。唐代皇帝。公元712—756年在位。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临淄郡王。景云初,以诛韦氏功,立为皇太子。延和元年(712)即帝位。锐意图治,拨乱反正,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晚年爱好声色,奸相弄权。安史乱起,奔蜀。肃宗即位灵武,尊为太上皇。两京收复后,还京。卒,谥明,葬泰陵。多才艺,工诗文。明王世贞评其诗“藻艳不过文皇,而骨气胜之”,至其诗中秀句,谓“使燕、许草创,沈、宋润色,亦不过此”(《艺苑卮言》)。今传《唐玄宗皇帝集》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词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共存其文二十五卷。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八、《新唐书》卷五、《唐诗纪事》卷一。 李隆基 685—762睿宗第三子,世称唐玄宗。始封楚王,后封临淄王。先天四年韦后杀中宗李显,立温王。隆基经与刘幽求、薛崇简、钟绍京等人密谋,带兵攻入玄武门,杀韦后,拥隆基父相王李旦为帝,(称睿宗),睿宗立隆基为太子。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传位于隆基,八月隆基即位武德殿。 隆基早年颇能励精图治,生活崇尚节俭,用姚崇、宋璟为相,制定了一些开明的政令措施,免除部分地区赋税,几次大赦天下,对境外突厥、契丹、吐蕃或征讨或招降,保证了边境安全,出现了开元盛世。晚年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宠爱杨贵妃(玉环),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国内各种矛盾加剧。对外穷兵黩武,特别是天宝十年(751)、十三年两次征南诏,全军覆没,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又在边地设置节度使,种下了边镇节帅拥兵作乱的祸根。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叛乱持续了八年。隆基不得不“西幸”四川,行至马嵬坡,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并逼迫隆基赐杨贵妃死,天宝十四年八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肃宗),称隆基为“太上皇”。平定安史之乱后,隆基重返京师,上元元年(760)迁居西内甘露殿,上元元年建己日崩于神龙殿。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