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新学 |
释义 | 新学①新莽之学。清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提出,古文经学为刘歆所伪造,意在佐王莽篡汉,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是新莽一朝之学,当称“新学”。康氏此说,用意在借今文经学宣传变法主张,故对古文经学一笔抹煞。②见“新民学”。③与旧学相对。亦称“西学”。 新学西汉末王莽新朝时刘歆倡导的古文经学。西汉哀帝时,刘歆自称发现以古文写成的《尚书》、《逸礼》、《毛诗》、《左传》,与当时流行的经本有别,建议立于学官,但遭今文博士反对,至王莽建新朝,刘歆任“国师”,乃立古文经博士。此后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争斗。近代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借今文经学宣传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特别指斥刘歆所立经书为伪,断言歆所倡古文经学是为王莽新朝效力的新莽之学,故名。 新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指“五四”以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即西学。与称为“旧学”或“中学”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对。严复指出中国救亡之道,自强之谋,在“以西学为要图”(《救亡决论》)。认为西学之命脉“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论世变之亟》)。其与“旧学”的根本分歧:“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同上)力图以西方的“新学”改造中国传统“旧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