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中庸注 |
释义 | 《中庸注》近代康有为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书于槟榔屿。发挥今文《春秋》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三世而三重为九世,九世而三重为八十一世,展转三重,可至无量数,皆“待世运之变而为进化之法”。强调三世进化,当合孔子中庸之道,不能超越。倡导“以仁为本”,主张“物我一体”,“物即己而己即物”,断言只要对内心之“诚”充分加以发挥,就可达到“安而行之,顺受之乐”的理想境界。以“爱力”阐释孔子之仁:“仁从二人,人道相调有吸引之意,即爱力也。”并将“三世”说与孔子的“爱有差等”相联系,“孔子之道分三等,亲亲、仁民、爱物”,这三等爱分别纳入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中,因而在每一世中,爱是没有等差的。视孔子为天神代表,“天子,孔子也。孔子为苍帝之精,作新王受命”。原载1913年《不忍》杂志第四册。有《万木草堂丛书》本。中华书局将此书与《礼运注》、《孟子微》合集出版单行本。收入《康有为全集》。 中庸注书名。近人康有为撰。一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书。谓《中庸》一书之“大义微言”,经西汉刘歆之篡乱而湮灭;宋明以来,言者虽多,然皆“向壁虚造”,致使“大义未光,微言不著”,故作此书以明之。旨在推明孔子因时改制之大义,假托孔子之名,“以攻时流守旧复古之徒”,宣称“今当升平之时”,应发“自主自立之义,公议立宪之事”,为其变法主张提供“经典”之依据。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