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中国古代地学哲学思想 |
释义 | 中国古代地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对于地学发展中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国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及其古代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培育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也从根本上造就了大陆内聚型的传统地学体系。与这种体系相一致的地学哲学思想也是大陆内聚型的,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内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中国古代地学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地平大地观。中国古代统治者习惯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农业区作为世界中心,把阳城作为地中,把以中原为中心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皇帝自称天子,而视农业区以外的周围世界为蛮荒之地。在这种传统影响下逐渐发展起地平大地观。包括盖天说、浑天说等。盖天说出现于周代。它源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直观现象。盖天说最初认为大地是方形平直的。后来盖天说的大地形状有所改变,认为大地是覆盘状的拱形。思想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过一些非正统的地球观。《庄子·天下》记载惠施:“南方无穷而有穷”和“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之说。这被猜测是一种球形大地观。在航海发达域外地理知识丰富的齐国,驺衍提出一种非正统的海洋开放型地球观——大九州说,认为中国所在的赤县神州只是世界八十一分之一,这八十一州广泛地分布在水平的海面上。故中国并非世界中心。浑天说认为球形的天壳中包着圆的平直大地。大地漂浮于水平的海洋面上,并居天球中心。浑天说形成于汉代,汉以后不断发展,自唐代后一直到哥白尼学说传入中国前,成了关于宇宙结构的权威学说。在中国古代,与大地形状关系最密切的小比例尺地图、远航、大地测量、潮汐成因理论等,都是从地平观念出发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2)综合地理思想。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努力开发本国的土地、水、热、生物等资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着极大依赖性。中国传统地理学发展有着强烈的区域综合思想。战国成书的《山经》、《禹贡》是区域综合地理著作。《汉书·地理志》开始把现实的政区作为地理单元进行区域综合描述。中国古代“地理”一词没有记述大地和地球的含意,而是记述国内各区域地形、水势等,直接为农业服务。明清时代十分发达的地方志更强化了区域综合描述思想。古代自然灾害预报中,认为天、地、生是个复杂的综合体。一种现象开始异常时,有关现象也会引起异常。因此可以从环境变化的蛛丝马迹中预测大灾的临近。古代预报台风、地震等灾害就是用综合预报方法的,有较好效果。地表形态变化思想高下可易位,海陆可变迁的地表形态变化思想源远流长。《易·谦卦·彖辞》有“地道变盈而流谦”的说法,就是指山与河、高与下地形变换的规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也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描述。海陆变迁思想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神仙传》所述的“东海已三为桑田”。唐代,抚州南城县山上发现有螺蚌壳化石,因而当时有学者更相信“东海三为桑田”之说。此时“沧海桑田”的思想已有广泛影响。北宋沈括用河流对泥沙的搬运、淤积作用,科学地解释了华北平原如何从海中形成。明末清初,孙兰继承发展了上述这些传统思想,进一步阐述了地表形态变化规律。并强调侵蚀和沉积是同时进行的。(3)人地关系。商代统治者认为,人间一切祸福决定于天命,山、川、风、云、雷、电、水、火等现象也决定于天命。人地关系深深地禁锢在天命之中。春秋战国时,人地关系有了大变革,一些学者批判了商周以来的天命观。农业生产中对人力、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即天时、地利、人和观。中国传统农业被称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肥力经千年而不衰。战国成书的《黄帝内经》不仅认为人体是个统一体,并且强调把人体放在一定外界环境中进行考察,形成天地人合一的观点。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体现了时代精神,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如徐霞客、顾炎武、刘继庄和孙兰等。他们在学术上开辟了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经世致用的实践方向,并把人地关系推向新的高度。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