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张东荪
释义 张东荪(1886—1973)现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字圣心。浙江杭州人。一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曾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政治大学、光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秘书,主编《时事新报》和《解放与改造》杂志。1934年和张君劢等组织国家社会党(后为民主社会党),任中央总务委员。1946年因与张君劢政见分歧而退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五四期间,介绍西方新思想、新文化,认同基尔特社会主义,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社会主义论战”。提出救中国的办法一是兴办教育,二是开发实业,“至于社会主义不妨迟迟”(《大家须切记罗素先生给我们的忠告》)。认为中国不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反对建立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党是代表那阶级的,若他背后没有阶级,必不成立。中国现在离劳动阶级的完成与自觉尚早。”(《现在与将来》)哲学上对西方哲学的介绍较为深广。提出“架构论”和“多元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多元论以条理认识真的外界,则势必谓外界只是空的架构而无实质”(《认识论》)。认识是“一个最复杂的东西。其中有幻影似的感相;有疏落松散的外在根由;有直观上的先验格式;有方法上先假设的设准”(《多元认识论重述》)。而这些多元的范畴“都是就一个人心为本位而言的”(同上)。把知识理解为与价值相联系,认为知识、生命、社会、文化、价值“这五个概念只是说明一件事”(《知识与文化》)。1931年发表《我亦谈谈辩证的唯物论》,否定唯物主义辩证法,引发了“唯物辩证法的论战”。以形式逻辑作为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反对有客观世界的矛盾规律。认为“主张阶级斗争,主张社会革命,都是根据这个‘斗争是变化的动力’一个命题而来”(《唯物辩证法总检讨》)。提出唯心主义的“唯器史观”以代替“唯物史观”。以文化解释道德,阐发“创造进化的人生观”。认为讨论人生问题应从“自我”出发,而“自我”与宇宙创造进化过程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由“无我”到“有我”再到“真我”的进化过程,从而实现“以我为出发点”,又能“助人群的进步”的人生价值。在道德实践上,提出个人享受最低、社会贡献较高的“做人道德”,主张依靠“东方的理学修养”去“利导”和“移升”人的本能欲望,“用文化去征服人类原有的野性”。关于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认为为了克服一味求同的比附,“比较以见其相异更为重要”(《知识与文化》)。因为“从同上着眼,是把一个思想分为若干点,以见其某某点之相同,而从异上着眼,是看一个思想的整个配合与系统”(《从现代观点论朱子形而上学》)。在政治上坚持社会改良主义,抗战后曾主张“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的中间路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之实行的结果,必变成少数人的专制,而决不是无产者全体阶级的专政”(《思想与社会》)。主要哲学著作有《新哲学论丛》、《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理性与民主》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0: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