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释义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现代梁漱溟著。为作者1921年8月在山东济南省教育会讲演的结集。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曾多次重印和再版。批评陈独秀、胡適等人视中西文化差异为“一条路上走的快慢”的说法,从哲学上探讨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根本上是路向不同、人生态度的不同。是“五四”后形成的现代新儒家第一本代表作。吸收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并与唯识宗、王学(泰州学派)糅合起来,以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认为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是人类“意欲”的产物,又因“意欲”指向的不同,导致人生态度和文化路向亦有相应的差别,进而将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意欲向前要求”的西洋文化、“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的”印度文化、“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这三个“路向”的次第重现就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以唯识宗的术语,将感觉、理智、直觉,分别称之为“现量”、“比量”、“非量”,认为只有直觉才能体悟内在的生命冲动,“要晓得感觉与我们内里的生命是无干的,相干的是附于感觉的直觉;理智与我们内里的生命是无干的,相干的是附于理智的直觉。我们内里的生命与外面通气的,只是这直觉的窗户”。通过直觉,使内里的生命与外在的宇宙相通,达到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界,即仁的境界,“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觉”。提出中西文化精神价值之不同,在“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则“处处尚情而无我”;西洋思想“以功利主义将他代表了”,而“中国究鲜功利之习”。进而称西洋文化的繁荣期已过,“西方思想界已彰明的要求改变他们从来的人生态度”;而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崇尚直觉,着眼于“内界生命”,“全出于古初几个非常天才之创造”,比西洋物质文明要高妙,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主张“打破他往西走的迷梦”,“寻他们于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来”。此书不仅是作者对于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基本观点的表达,亦为其以后倡导由乡村建设运动来实现中国民族自救的政治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收入《梁漱溟全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