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东汉的佛教和道教 |
释义 | 东汉的佛教和道教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有各种不同说法。一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佛)经,为佛教入中国内地的开始。东汉明帝曾派使者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即所谓《四十二章经》。当时楚王刘英笃信佛教,其辖界内已有优蒲塞与沙门(在家的与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士),说明佛教已在中国内地传播。佛教传入后,最早的信教者多为帝王贵族,如楚王刘英喜好黄老之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当时的人把佛当作一种祠祀,近于神仙方术;并且把佛教教义理解为清虚无为,省欲去奢,与黄老之学相似。因此浮屠与老子往往并祭,而且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闻。桓、灵之世,安息僧安世高、大月氏僧支娄加谶(支谶)等相继来中国,在洛阳翻译佛经,规模较大。汉人严浮调受佛学于安世高,参预译事。汉代所译佛经,掺杂了许多祠祀的道理,佛学与道术仍被联系在一起。东汉末年,牟融(亦为一佛教徒)作《理惑论》,虽然反对神仙方术,但仍用老庄无为思想来发挥佛教教义。初平四年(193),丹阳人笮融为徐州牧陶谦督广陵等郡漕运,他断盗官运,大起浮屠祠,造铜浮屠像,用复免徭役来招致信徒,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家。浴佛(纪念佛诞生的活动)的时候,多设酒饭,布席于路,达数十里,前来观看和就食的达万人,耗费巨大。此乃中国佛教造像及大规模招致信徒之始。东汉中后期,民间流行的巫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部分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道教思想及反映这种思想的著作。琅邪宫崇以其师于吉在东海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呈上汉顺帝,其内容以阴阳五行为主,而巫觋杂语。道教就是以这种思想和著作进行宣传、组织而形成的。今存残本《太平经》从《太平清领书》演化而来,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推尊图谶,多以阴阳之说解释治国之道,还采摭佛教义理,加以缘饰。《太平经》中的一些地方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这些都易为农民理解和接受。灵帝时,巨鹿张角奉《太平清领书》,在冀州传教,号太平道。他自称大贤良师,收养弟子,跪拜首过,并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张角向四方派遣弟子,传授太平道,组织徒众进行黄巾起义。与太平道的形成、传布同时,还出现了道教的另一派,即五斗米道。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地鹄鸣山中,以符书招致信徒,信道者出米五斗,有病则令自首其过。这就是五斗米道。张陵死,其子张衡,其孙张鲁继传其业。张鲁为益州牧刘焉督义司马,保据汉中。他自号师君,置祭酒以治民,不设长吏。诸祭酒于途次作义舍,置义米肉,行路者量腹取足。民犯法,三原后行刑。张鲁保据汉中二十多年,汉中人民较为安定。其后,曹操灭张鲁,五斗米道继续流传。后世的天师道,主要是从五斗米道发展而来。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