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捺钵”制度
辽朝皇帝游猎时所设的行营称捺钵。契丹建国后,仍保持游牧渔猎的旧俗。《辽史·营卫志》说:“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四时捺钵有固定地点和形成制度,大抵在辽圣宗时。春捺钵在长春州(吉林扶余他虎城)东北的鸭子河泺钩鱼捕鹅。夏捺钵多在黑山(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庙东汗山)东北的吐儿山一带避暑游猎,并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秋捺钵在永州(今西刺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西南)西北的伏虎林射鹿。冬捺钵在永州东南的广平淀避寒,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及接受宋朝和诸国使节的朝贺。辽帝去捺钵时,契丹大小内外臣僚随从出行。汉人枢密院、中书省也有重要官员扈从。夏、冬捺钵成为辽朝君臣讨论和决定军政大事的中心。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不仅有政治活动,也有习武练兵的作用。使契丹贵族在接受汉文明的同时,仍能不废鞍马射猎,保持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