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夷夏论》南朝宋末道士顾欢作。从扬道抑佛的立场出发,提出佛教适于夷邦,不适于中夏,“剪发旷衣,群夷之服”;“火焚水沈,西戎之俗”;“毁貌易性,绝恶之学”。还比较了佛道优劣,认为“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可见并未完全否定佛教。但此论一出,引起广泛的争论。论辩深化了人们对儒、道、佛三教同异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收入《南齐书·顾欢传》。批评之论述,多见于《弘明集》卷六、卷七。 夷夏论篇名。南朝宋吴郡道士顾欢著。时佛道二教之争日炽,学者互相非毁,顾欢乃作是篇以黜佛。论中谓孔、老同为圣人,斥佛徒“剪发旷衣”、“狐蹲狗踞”、“下弃妻孥,上绝宗祀”。又云:“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道教一辞始见于此文。后司徒袁粲托为道人通公与明僧绍等均有驳议,使佛道之争更趋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