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识 | 大衍历 |
| 释义 | 大衍历唐代颁行的一部历法。天文学家一行(俗名张遂)制定。在唐代二百九十多年中,历法共改定了八次。唐初,傅仁钧制定的戊寅历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行用。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颁行李淳风制定的麟德历。一行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接受修定新历的使命。经过艰苦的实地测量和观察,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并算出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今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达到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在这些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开元十三年开始修定新历,开元十五年完成,定名为大衍历。大衍历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侯;太阳和月亮每天的位置及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等。大衍历系统周密、结构合理,比较符合天文实际,是当时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共施行二十九年。后代的历法家几乎都按它的结构来编写历法,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后才有所改变。 大衍历(曆)古历名。唐一行编订。岁实取 日,朔策 日。开元十三年(725)开始制订,十五年完成初稿。一行去世后,由中书令张说和历官陈玄景于次年定稿。十七年颁行。此历有若干革新:对日行盈缩的计算,发明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在对五星运动不均匀的改正计算,又使用具有正切函数性质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以黄道度为媒介,从白道度求赤道度(九道术)和发现“视差”对交食影响而创立“九服食差”法。《大衍历》提出正确定气的概念,提出每两个节气之间的黄道度数相等而所走过的时间不相等,并用来编制太阳运动表。《大衍历》的历术共七篇:(1)步气朔,推算平气和平朔。(2)步发 ,推算七十二候和六十四卦。(3)步日 ,推算太阳的视运动和在天空中的位置。(4)步晷漏,推算时间、晷影和漏刻。(5)步月离,推算月亮的位置和运动。推算定朔。(6)步交会,推算日月食的条件和方法。(7)步五星,推算五大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比以前历法更为精密,立法整齐,为后世所效法。行用共二十九年。开元二十一年曾传入日本,行用近百年。但一行用《易·系辞》中的数字来附会历法,使《大衍历》的数据和议论显得神秘,是其缺点。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