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張君勳 |
释义 | 張君勳1887——1969原名嘉森,號立齋,江蘇寶山(今屬上海) 人,1887年 (清光緒十三年) 生。6歲入私塾,1901年入上海廣方言館。1902年參加寶山縣試,中秀才。1903年入南京高等學校學習,未幾,因簽名參加抗俄義勇軍,被校方斥退。以後,在湖南長沙明德學校、常德師範學堂任教。1906年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次年9月,加入政聞社。1909年6月,與吴貫因等在東京設立咨詢局事務調查會; 8月創刊《憲政新志》宣傳君主立憲。1910年夏,畢業回國參加留學生考試,授進士,任翰林院編修。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任寶山縣議會議長。1912年4月,在上海與湯化龍、林長民等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 8月與國民協會等團體合併,組成民主黨。1913年赴德國留學,入柏林大學選學國際法、政治學和經濟學。1915年底回國後,任浙江省公署交涉署長; 11月辭交涉署長職,任上海《時事新報》總編輯。1916年任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1917年7月,張勳復辟失敗後,任北京總統府秘書。後去職轉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1月,与蔣方震等人發起组織松社; 12月随梁啟超、丁文江等赴歐洲游歷,留居德國,對康德唯心論哲學極感興趣。1922年1月回國,曾一度任上海吴淞市政籌備處副主任,並參加章炳麟在上海召開之国事會議和參加草擬憲法。1924年任上海國立自治學院(後改為國立政治大學) 院長。1929年再次赴德國,在耶那大學任教。1931年9月回國,在燕京大學任教。1932年5月出版 《再生》 雜誌,宣傳國家社會主義。1933年與張東蓀等人成立國家社會黨,任中央總務委員會委員兼總秘書。1937年抗戰爆發後,參加廬山會議、國防參議會。1938年6月,任第一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与左舜生等组織抗戰建國同志會。1939年9月,任國民參政會所設之憲政期成會委員; 11月代表國社黨加入黄炎培等發起之統一建國同志會。1940年10月,与陳布雷等在雲南省大理合辦民族文化學院,任院長; 12月任第二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1年3月,統一建国同志會改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常務委員。1942年7月,任第三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 4月出席聯合国大會,擔任聯合国憲章大會组委員; 同月任第四届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1月回国,出席在重慶召開之中國政治協商會議; 8月国社、民憲兩黨在滬舉行聯席會議,决定合併為中國民主社會黨,任中央组織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主席; 10月參加制憲國民大會。1947年4月,同青年党領導人曾琦与蔣介石簽訂三黨施政方針十二條; 7月任民社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總部主席。1948年行憲後,任總統府諮政。1949年4月去澳門; 11月去印度。1951年去美國。次年任舊金山《世界日報》社論撰述。1969年2月23日在美國舊金山逝世。終年82歲。著有《科學与人生觀》、《國内戰争六講》、《中國的第三勢力》、《明日之中国文化》、《立國之道》、《理學的發展》、《孟子要義》、《名理談》、《中国和甘地主義的印度》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