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張友漁 |
释义 | 張友漁1899——原名象鼎,字友彝,筆名憂夷、有儀、悠然、友愚、若愚、香汀等,山西靈石人,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生。5歲隨父讀私塾。1918年赴太原考入省立第一師範,被《山西畫報》聘為特約記者。五四運動期間,山西成立省學生聯合會,被選為執行委員,並一度代理《並州日報》總编輯。1922年師範畢業後,考入北京法政大學,並任山西《並州日報》、上海《申報》、武漢《中山日報》駐京記者。1926年參加中國国民黨。1927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並辦《國民晚報》。後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員兼秘書長; 同年冬被捕。翌年春,獲釋出獄,被分配在中共北方局軍委系統工作。1930年避捕赴日本。九一八事變後回北平,任《世界日報》主筆,並在燕京大學、國民學院等院校任教。1932年秋,再赴日本東京。1933年回國,除繼續任原工作外,還擔任民國大學新聞系主任。1935年又赴日本,在上野圖書館鑽研馬列主義理論。回國後,在太原工作數月。1936年再至北平,在中國大學、燕京大學任教。並與許德珩、楊秀峰、黄松齡、劉清揚等負責開展華北救國會工作。還成立新啓蒙學會,創辦《時代文化》。抗日戰争爆發後,調任中共山東聯絡局書記。1939年赴重慶,任國民政府戰地黨政委員會設計委員,與沈鈞儒、鄒韜奮等領導救國會。皖南事變後,赴香港,成立救國會香港工作委員會,辦《華商晚報》,任總主筆。太平洋戰争爆發後,回重慶,在中共黨内任文委秘書長,公開職業為生活書店總编輯。並參加《新華日報》社論委員會工作。抗戰勝利後,曾代理《新華日報》總编輯。1945年9月,任國共談判中共代表團顧問。1946年4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部長,《新華日報》社社長。1947年春撤回延安,在中共中央城工部工作。後调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並任邊區政府副主席。1948年任中共華北局秘書長。1949年1月後,任天津市副市長; 6月後,任北京市副市長,兼任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国政治學會會長等職。著有《日本新聞發達史》、《中国憲政論》、《法與憲法》、《民主與憲政》、《日蘇關係二十年》、《如何實現民主憲政》、《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立法原則》等。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